即使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,经期血量可能会有所不同,但是整个月经周期中出现量偏低的情况,却需要引起重视。
正常情况下,女性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,月经期为3-7天,每天排出的血量在50-80毫升之间。如果女性月经量低于正常值,则可能表现为经期短、经血颜色淡、质地稀疏等症状。
那为什么会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呢?
在中医的角度来看,正常的月经量少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致:
1. 脾气虚弱
脾气虚弱是指脾脏功能不足,而脾脏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。如果脾脏功能出现问题,则可能导致人体无力将营养输送至各个器官,其中包括子宫。
2. 肝阳亢盛
在中医的概念中,女性肝主藏血,若肝阳过盛、火热上升,就会影响血液运行,从而导致月经量少。
3. 血虚
血虚是指血液红细胞及其他成分缺乏,对于女性而言,血虚是导致月经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那么,对于月经量少的情况要如何进行治疗呢?
根据中医的理论,可采取以下措施:
1. 中西医结合治疗
可采用西药和中药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,如针灸、艾灸等。
2. 调节饮食
如可适量摄入动物肝脏、豆腐、黑豆、金针菇等富含铁质和蛋白质的食物,以此来补充营养,增强体质。
3. 调节情志
要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,将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,减少压力。同时,可采用适量运动来调节情志,促进血液循环。
月经量少,并不一定是十分严重的问题,但是也不可忽视。在生活中,每个女性都应该重视自身的生理变化,保持谨慎的态度,生活还需自我“调节”才是王道。
最新文章